初三写景作文:渭河---我们的精神原乡_1500字
-
+
御姐音
大叔音
萝莉音
型男音
每个人关于故乡的梦里,都有一条无法与生命割裂的河流。在无数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之夜,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条承载着我们悲喜苦乐的河流。无论是生活在宝鸡,还是迁移到西安,渭河就是那条我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值得守护的家乡河。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也是西安的最大水源。在长安八水中,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都直接或间接地注入渭河。渭河流经的区域,绘制出美妙绝伦的自然景观。元代赵善庆在《山坡羊·长安怀古》中写道:“骊山横岫,渭河环秀。”数千年来,渭河犹如同一条玉带,蜿蜒行走在三秦大地,为显得有些颓败和悲壮的关中平原增添了几分色彩和灵性,使人在春华秋实的繁华里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试想,如果没有渭河,何来“八水绕长安”的盛景?
其实,渭河也是关中的生命河和西安的母亲河。她一路披荆斩棘,穿过西北高原,冲出秦岭的怀抱,在西安的春光中放慢了脚步,以广博的胸怀,庞大的水系,甘冽的清泉,灌溉了河流两岸八百里秦川的阡陌良田,打造出富甲一方的“天府之国”,滋养着上千万秦人的现实生命,使之世世代代在此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有趣的是,说到“天府之国”,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成都,又有几人知晓,这个名称开始并非形容四川,而是描绘关中。早在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便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随后,在秦末汉初,张良更是坐实了这个观点:“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可惜的是,这个描述忽略了渭河的意义。正是因为渭河的存在,才养成了广袤丰沛的关中平原和美丽繁荣的十三朝古都。
若是仅仅如此,渭河并不会让我如此难忘。渭河身上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魅影,远超它的绝世美景和现实价值。渭河对中国农业文明的深远影响和农耕文化的根本塑造,才是她萦留我心,久久不散的原因。传说中的神农氏穿越了雄伟险峻的秦岭山脉,跨过了汹涌澎湃的渭河流域,发明刀耕火种,创造耒耜,播散五谷,发展农耕;尝遍百草,确定药性,发明医药;统一时间,固化地点,实施物物交换,融合华夏民族等,成为民族文化中的“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太阳之神”,奠定了中国农业文明的基础。至今,他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激发出的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仍然散发着可与日月争辉的光与热,影响着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陕西被称为华夏故里,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无不彰显其实。说神农氏用一个人的力量形塑了整个渭河流域乃至整个民族的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也不为过。他推动了渭河发展的同时,渭河也养育了他。没有这条汹涌澎湃的河流,又怎会有中华民族如今的繁荣昌盛和源远流长。
初识渭水时,我从未想过她还有这样一重身份。她不仅仅养育了关中平原的这片热土,而且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甚至塑造了国人的精神品格,建构了我们的精神原乡。在渭河流经的的地方——周至楼观台,老子创作了名垂千古的《道德经》。渭水长期的浸润,让他顿悟了水的智慧。他在书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文字的字面意思是说君子在做人方面应像水一般,随物赋形,与世无争,待人真诚。实际上,它完美地诠释了中华文化有容乃大、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
诗人王昌龄、杜牧、白居易、书画家颜真卿、阎立本等人无不伫立在艺术的顶峰,以自己胸怀和气度书写着“盛唐气象”的华章。若不是受惠于渭水的洗礼,他们又怎么会展现出如此之高的艺术成就?若不是有那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又怎会出现这座积淀了厚重历史的古城?自此以后,长安成为承载着文人情怀的精神原乡,吸引着千千万万的羁旅游子。谁能想到,中华文化最为璀璨的部分竟来自一条在史书中稍显暗淡的大河。当周秦汉唐最闪耀的历史画卷在世人面前一一铺展开来时,它以无与伦比的姿态告诉世人:中国最强盛的千年史,就是喝渭河水的历史!
渭河,一条拥有如此重要价值和意义的河流,它是我们现实生命得以存活的保证,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我们精神皈依的空中花园。在全世界水资源奇缺的年代,我们有何理由不去爱她、保护她呢?相反,我们要用一颗勇敢、坚定、火热的心去守护她,去反哺它,去报答它。对我们来讲,保护以渭河为代表的水资源,不仅是为我们谋求物质食粮,而且是为我们探寻民族文化的根脉,更是为我们的灵魂寻求安放的家园。这样,我们才算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