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写人作文:我心目中的明星_700字
-
+
御姐音
大叔音
萝莉音
型男音
遥远的莫高窟,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土地上,诉说着一千六百余年如锦绣般繁华的诗篇。82岁的樊锦诗,为国护宝,心归敦煌。
1963年的夏天,随着国家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樊锦诗奋发图强,自力更生,迎头赶上。这个当时年仅25岁的年轻女子,在北京火车站,背着大大的书包,戴草帽,心怀理想。夏日的阳光落在她柔和的脸上,在她的心里,写下了一首灿烂的小诗。以樊锦诗为原型的雕塑《青春》,正是这般积极向上。
尽管沙漠环境恶劣,樊锦诗依然选择留在敦煌。虽说她对西边的艰苦生活早有准备,可敦煌的破庙依然将一首批判诗狠狠地砸在她的头上,一部手摇电话就是所有的通讯桥梁,晚上出门时,只能用蜡烛或手电照明。
当漫漫黑夜席卷苍凉的黄沙时,总会吞噬掉失眠的人的希望。樊锦诗看着渗出窗纸的月光,还是掉了泪。没有任何犹豫,这是假的,当想到书信另一头的新婚丈夫,每念及乡思另一端的骨肉血脉,她又怎么可能毫不顾及。纵然如此,每当走过石窟时,她看见那些氤氲在时间茶茗的壁画,仿佛散发着文化的清香,令樊锦诗欲罢不能,一些无法言语的诗在她的心里滑过“太美了,太美了。”
如今,年逾古稀的樊锦诗依然守护着敦煌。在图片里,她挂着恬静的微笑,灰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月牙形的眼睛里荡漾着从容、沉着和年轻时的锋芒,霁月清风,鬓白漠空,樊锦诗一念,似乎回到了时光的那一边;又一念,依旧是岁月的这一岸。樊锦诗将青春都给了敦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正如她所说的:“我心归处是敦煌。”她将爱国之情,亲人之思,民族之魂带到大西北,带去了中华文化、真龙气质。
简居如烟莫高情,繁诗似锦敦煌心。如明星般耀眼,樊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