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写景作文:游古韵淹城寻文化足迹_1500字
-
+
御姐音
大叔音
萝莉音
型男音
一颗心,凝聚不了一个民族的力量;
一种情,也成全不了一个民族的伟大。
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却让很多人了解、读懂,甚至为之感动。这是一个民族千年的沉淀,百年的蓄势,十年的待发,以及如今的绽放。
若想真正了解源远流长的文化,或许要从历史长河的源头追溯起……华夏族的文明光芒,似乎也照射在三河三城之中。古淹城,或许能让我了解些文化的皮毛吧,我想。
树木掩映着的大门,铁锈色爬上了栏杆。木质浅棕的大门关住了古淹城,却关不住一种令人神往的古色古香。这里十分偏僻,人群不算拥攘,更显其中静谧。
顺着大道走进淹城古遗址,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坚固宽阔的大桥。踏上大桥,桥下河水倒映着岸边芦苇的影子,芦苇叶上掩映着浅碧色的波纹,相映成趣。婆娑树影间,一只斑驳的独木舟搁浅在岸滩边,似乎诉说着这里曾有的繁荣。
古水道里,时不时有船夫载着船客片刻而去。仿佛是一条历史的长河,每一个人都是匆匆过客,除了——或者留名青史,或者遗臭万年。我低头俯视源源河水,惆怅若失:“曾经——古淹城一座城池雕栏玉砌,而——如今却成了一垣残墙破瓦。”
不知,这是不是历史遗留下民族的文化呢?
走过外城河,步经一条曲折的小道。在众多青葱的小丘之中,有三座土丘特别显眼,满目绿色,故目不暇接。传说淹城有一个如花似玉般的公主名唤百灵,公主驸马邻邦王子,诬陷百灵盗取护城之宝——白玉龟,终使百灵香魂离世。淹君知道后,追悔莫及。于是就有了“头墩”“肚墩”“脚墩”,用以祭奠百灵的亡魂。茂密的树木叶片顺着微风发出呜咽声,可能是对百灵冤屈的哭诉吧。
随着小道前进,不觉又来到一条河前。这大概是内城河了吧,我猜测道。跨上桥,内城河相比外城河少了一份沧桑,多了一份淡然。清波荡漾,曲水流畅。水护城,城依水,一派和谐依依的景象。自然之美,不需要任何修饰,寂寂富于野趣。在郁秀的丛林中,步入了内城。
子城河中,荷叶摇摆,娉娉婷婷,只因过了夏季,少了荷花的衬托,少了份“绿叶衬娇花”的美感,更引人入胜的却是那一份绿意和收获。莲蓬傲立在绿叶中,格外耀眼。
耳际间似乎萦绕着江南女子齐声的吴侬软语:“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之处,传说王子征战未归,百灵思念至极,就在荷池边日日夜夜等待王子归来。不知多少天多少夜过去了,也不知叶落了多少季,依然没有消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里温婉动人的语句似乎讲述着一个故事——传说百灵与王子倾慕蒹葭的纯洁,便命人在一池莲花中央种了蒹葭……我似乎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不管是哪一个时代,都会让人感慨万千。
踏上子城的淹君殿遗址,空旷无垠,似乎以前的一切都不复存在,虚无缥缈。想象着曾经的金碧辉煌,巍峨宏伟。而今却物是人非,沧海桑田,怎一个“叹”字了得。脑海中,映现出街衢宽敞,屋舍俨然,人来车往,一派江南市井风情。
我从幻想中醒来,呆呆地想道,就让淹城依旧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尘归尘,土归土,何尝不是最好的归宿。历史如此澄澈。与来去匆匆的人们默默无语……
淹城,看过春秋的硝烟纷起,看过汉武的雄姿风发,看过盛唐的歌舞升平,看过宋金的铁马金戈——最后,看着历史的车轮缓缓地越走越慢,像一个看过凡尘荣辱的老者一般,深邃而不可捉摸,却睿智无比。
搁下笔,才发现,一个民族甚至微小的一座城池的文化,都是用语言难以形容的。文化,是一场漫长的旅行,追溯不到尽头——只需用心感受。蓦然回首,你会发现文化的足迹。其实,近在咫尺。